作为一个家教老师,你能提供给学员的重要东西就是你的热情,你的真诚,你的友善,你的关心。最重要的是你的爱心。作为回报,你将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的价值,获得无比的快乐。那么,与学生交往中应怎样把握适度的心理距离呢?
首先要注意师生有别。在教育实践中要牢记自己“教师”的身份。要与儿童发展友谊,但应建立在教育责任的基础上,用亲近和信心行来沟通与儿童之间的感情。不能与儿童套近乎,太随便。譬如课外活动,教师应当参与,但不能只顾一儿童一起玩,宜以组织指导的角色投入。 其次,要重视言行服饰。教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,处处都是儿童的表率和榜样。所以要该藏则藏,该露则露,在与儿童交往时自觉地进行言行的自我控制。如激情冲动,工作丢三拉四,或本无伤大雅但较难为儿童所理解的言行态度等,都应避开儿童,把自己美好的品质展示给儿童,让他们看到一个“知识、智慧和教养的化身”,从而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信可敬。 第三要实施“间断”策略。人际关系中有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现象,即凡是自己周围接触到的多是平淡的,而可望不可及的却是神奇的。在师生交往中,如果与儿童“朝夕相处”,甚至“水乳交融”,儿童对教师也会失去神秘感。所以实施“距而不离,离而不断,不即不离,若即若离”的交往策略,以激起他们对老师探索愿望,增强他们的向师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