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通州一家儿童艺术培训做过兼职,这里常常有小学阶段的孩子来学习画画。
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世界来说,画画什么是好,什么是标准是全然没有用的。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也是最富创造力的,他们敢于想象,敢于尝试,敢于“犯错误”,但是也反映了孩子“玩”的天性较强的特点。对于他们来讲,画画是为了真正的快乐。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,在一个班里头,很多孩子不懂怎么去画画,这时候老师就得动手示范一下怎么画,然后孩子就去照猫画虎地模仿,然后在遇到孩子画不了的时候,老师给他改改。“共同”完成当时的作品,这个过程是绝大多数孩子学习画画的经历。如果老师不这样带着画,孩子一开始可能会自己“尝试”,但是不久就开始分散注意力,干开别的事。有些孩子甚至觉得老师不理他而伤心。我对这样的教学,给它一个定义,就是“哄孩子玩”,玩高兴了,孩子下次还愿意来。家长有时候看到老师哄孩子式教学,跟学校里没什么差别,以为就没有问题。
实际上,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似乎学会了画画,但是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些方法和套路,说白了就是张三家,李四家,王五家,赵六家的孩子,学完之后谁谁都没有任何区别,有可能张三家孩子比较其他孩子稍稍有点天赋,或者说是更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,而显得比其他孩子画的好点。以上所谈的,对于“启蒙教育”来说,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。而且老师水平参差不齐,往往会让孩子形成过早的世界观:比如画什么什么,就得这样;画的怎么样如何如何去评判;这么画是对的,那么画是不对的等等,那么作为老师,你到底是“启蒙”了呢,还是“八股”了呢?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所有家长和教员需要好好思考的。我在教学中,很注重孩子本身兴趣导向的问题。他喜欢什么,这是老师必须先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,然后老师才能帮助孩子发展他的兴趣,才能加入孩子不懂的知识,训练孩子没有的技能,从而达到对孩子的启发。但是方向性问题一定得是孩子自己思考后选择的,不是家长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同学告诉他的,这样培养的孩子,将来一定会有主见,有主意,这就是一个人拥有“创造力”的前提条件。我相信,对于孩子们来说,他们都是很聪明的,只不过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。他们是最敏感的,很容易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开心或者是生气,作为老师,先与孩子成为朋友,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。
|